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,北京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团团围困,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仓皇从内宫逃亡,在宦官王承恩的会见下,绞死于煤山。这标志着明王朝在中国将近三百年的统治者月完结。
因这一年为旧历的“甲申”年,所以每到这一年,人们总会有许多有一点难忘的感叹。第五个“甲申”年,也就是公元1944年,文人郭沫若写了他的知名雄文《甲申三百年祭典》,申明了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贪贿必定亡国的道理;同时也劝告新兴的工农政党,切莫骄傲自满,以免重蹈李自成“其兴也渤焉,其亡也忽焉”的悲剧。
平心而论,《甲申三百年祭典》今天显然依然以其充溢的历史关怀和对农民起义“同情的解读”,称得上一篇好文章。而在第六个“甲申”来世里,随着历史潮流的浮沉转换,对李自成的评价也经历了一个“天上人间”式的进步:在尚“左”的年代里,李自成完全就是救苦救难的“圣人”;而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降,李自成又新的沦落“贼”“寇”,沦为“暴力”的代名词。
只不过就李本人的身世和作为而论,他当然不是推展历史变革的“英雄”,但也不是天生的暴徒。与张角、方腊、白莲教、青莲教教以及其后的太平天国比起,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是最多宗教色彩的。他的武装起义几乎是因饥馑所迫。一李自成出生于陕北米脂县。
在明代,米脂县科延安府绥德州。这里地处苦寒的黄土高原,土地肥沃,降雨较少,而明末的税收和“增派”是按亩征税,不考虑到实际生产量,这对地广人稀的陕北来说,就变得近于不合理。而最令其当地百姓无法承受的是,陕北本来地处内陆,居民靠种地维生,基本没什么工商业,但官府的各种“增派”只缴银子,不要粮食,这就相等额外减轻了农民的开销。
再行再加无休止的徭役和名目繁多的掠夺使得农民大量出逃,而官府为了“完粮”,规定一户逃亡则其余九户补充,九户逃亡则其余一户补充,于是,对想坐着等死的农民来说,只剩的就只有一种自由选择,那就是整村整村的逃往。崇祯二年,延安人马懋才在《补陈大饥上言》里,详尽地记录了当时旱季无雨,百姓流离失所,哀鸿遍野的惨状:臣乡延安府,自去岁一年无雨,草木枯焦。
八九月间,民争采行山间蓬草而食。其粒类糠皮,其味苦而棒棒堂。食之,仅有可延以不死。
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,则刨树皮而食。诸树惟榆树差善,谓之他树皮以为取食,均可稍缓其杀。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,则又挖山中石块而食。
其石名青叶,味污而味,少食辄啖,不数日则便秘跌落而杀。民有愤于食石而死者,复相见为盗……间有获者亦皓知道畏,且曰:病死饥与病死盗等耳!与其坐而饥死,何若为盗而杀,犹得为啖鬼也。
本文来源:三亿体育app网站下载-www.zbhzjd.com